HASH GAME - Online Skill Game GET 300
公司的战略新兴业务继续高速发展。2024年,公司乘用车座椅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1.10亿元,首次实现年度盈亏平衡;智能出风口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05亿元,EBIT金额为0.44亿元,大幅盈利;车载冰箱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1.21亿元,在开始贡献收入的首年,EBIT实现盈利。随着战略新兴业务业绩水平的大幅提升,继峰分部营业收入64.31亿元,同比增长60.27%;继峰分部实现归母净利润2.79亿元,同比增长41.82%。
2024年,为聚焦主业,格拉默出售了连续多年大幅亏损的美国TMD公司,并产生了较大的一次性损失。美国TMD公司主营业务为创新性的热塑解决方案,与公司其他业务协同效应不强,并且多年亏损——2023年亏损4404.37万美元、2024年1-8月亏损3152.54万美元(经审计),为减少公司在美国TMD公司上的战略资源投入,改善格拉默美洲区域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格拉默于2024年完成了对美国TMD公司的出售。
2024年以来,公司乘用车座椅业务多个高质量订单加速落地,不仅新增原客户的新车型订单,且持续新增多个国内头部主机厂新客户订单。同时首次获得海外高端座椅订单。公司成功由国内乘用车座椅供应商转型为全球乘用车座椅供应商,实现了乘用车座椅全球战略0到1的突破。目前,公司的乘用车座椅客户已覆盖海外豪华车企、国内造车新势力龙头企业、国内传统高端合资车企、国内传统头部自主车企;供应车型的能源方式包括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市场从中国拓展至欧洲、东南亚。公司乘用车座椅业务的客户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市场基础更加广泛、稳固。截至2025年2月28日,公司累计乘用车座椅在手项目定点共21个。在手订单的不断积累,为公司未来规模经济创造条件。
2024年,公司积极推进乘用车座椅领域的新产能建设,以适应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并确保在售订单能够在未来得以顺利交付。2024年,在合肥基地(一期)的基础上,公司乘用车座椅的常州基地、芜湖基地、福州基地已如期建成并投产,天津基地、宁波基地、长春基地、北京基地、义乌基地按计划已完成布局并投入建设中,公司国内的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同时,公司与格拉默也在携手积极推进座椅业务全球化布局,在欧洲、东南亚建设乘用车座椅生产基地。
据乘联会数据,2024年全球汽车市场整体呈现温和增长态势,全年销量达到9060万辆,同比增长2%。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公布的2024年欧盟乘用车市场各项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市场乘用车新车总销量为1060万辆,同比小幅增长0.8%。主要汽车消费大国中除西班牙市场表现亮眼,同比增幅达7.1%外,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德国和法国跌幅分别为1%和3.2%。根据AutomotiveNews的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轻型车新车市场总销量为1603.5万辆,同比增长2.5%。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在产销两端均实现了稳定增长,全年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连续第16年稳居全球第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渗透率达到了40.9%。具体来看,2024年中国乘用车全年零售销量为2310万辆,同比增长5.3%,产销持续增长;而商用车市场表现相对疲弱,产销未达400万辆预期。
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汽车内饰件及其系统,乘用车座椅以及道路车辆、非道路车辆悬挂驾驶座椅和乘客座椅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全球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公司建立了覆盖全球的生产和营销网络,在全球20个国家拥有超过80家控股子公司。公司持续在座舱内饰件领域上做深做强,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构建有竞争力的技术储备和国际运营能力,并结合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及驾驶者和乘客对于座舱舒适度需求的提升,积极升级和扩展车内功能,拓展业务中远期发展空间,为提升座舱内部的舒适性体验提供核心价值。
凭借持续多年深耕于行业的经验,公司能够快速掌握用户痛点,并在产品的舒适性、安全性、人体工程学、用户友好等层面具备技术领先地位。公司的高端商用车和工程机械座椅均采用了悬浮减震设计、人体工程学设计等,并且在座椅扶手上融合了智能化的人机交互功能,方便驾驶员操控座舱。在强大的产品力基础上,公司还根据客户需求,对产品积极地进行定制化开发,按照各个品牌车型的区别进行适应性改造,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让座椅真正成为车辆的一部分。
在乘用车领域,公司客户涵盖中级、高级及顶级汽车制造商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公司向客户提供世界领先的产品或高性价比的综合性解决方案。目前,公司已与全球主要整车厂商建立了产品开发和配套供应关系,客户包括奥迪、宝马、菲亚特克莱斯勒、戴姆勒、捷豹路虎、保时捷、大众、斯柯达、沃尔沃、通用、福特、凯迪拉克、特斯拉、本田、丰田、日产等国外主流厂商,以及一汽、上汽、东风、长城、红旗、比亚迪、吉利汽车、小鹏、蔚来、理想等国内优势汽车企业。
在商用车领域,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面向卡车、农业机械、建筑机械、叉车、公共汽车、火车、飞机开发并生产相应的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卡车和房车座椅的主要客户有戴姆勒、福特卡车、MAN、帕卡、上汽集团、陕汽、陕汽商用、一汽解放、一汽青岛、福田等;农业机械和建筑机械座椅的主要客户有AGCO、卡特彼勒、CLAAS、CNH、迪尔公司、久保田、利勃海尔等;物料运输车和草坪车座椅的主要客户有皇冠、现代、永恒力、凯傲、曼尼通、丰田等;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座椅的主要客户有阿尔斯通、庞巴迪、大宇、德国联邦铁路、西门子、斯塔德勒等。
公司竞标成为客户供应商,并与客户签订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和销售框架合同后,即进入项目同步设计阶段。研发中心制定技术方案和作出初步评审后,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产品成型并经客户测试检验通过后,由项目部提交样品,在得到客户的修改反馈意见后,项目部进行产品和工艺的修正直至客户满意,随后由生产部组织进行小批量生产,项目部提交完整PPAP文件供客户认可,认可通过后,计划物流部即可根据客户发出的订单和预测编制计划由生产部进行大批量生产。
公司采购的材料主要包括生产物料如钢材、塑料粒子、化工原料、面料、零件类如注塑件、金属冲压件等,非生产物料包括生产设备,机电类配备件等,主要采取以产定购的采购模式,由公司采购部统一对外进行采购。公司根据客户年度需求预测以及月度订单拆解制定采购需求计划,并结合原材料库存及供应商生产周期采用JIT或持续分批量的形式向供应商进行采购。质量部负责对采购物资的来料质量检验和异常情况进行反馈,并对质量情况进行定期的汇总及供应商绩效考评;采购物资通过检验后由仓库管理专员对来料进行清点入库。
原材料采购是产品品质保证体系的首要环节,公司制定了《采购管理流程》等程序文件,建立了完善的采购管理程序和供应商管理体系。公司采购存在客户指定供应商采购及自主选择供应商采购两种。例如:指定物料如面料由客户指定的供应商供货,自主选择物料的采购过程是由公司建立供应商调查表初步确定潜在供货商名单,并经采购部、质量部、设计部现场审核、送样合格后,经公司流程批准同意后纳入合格供应商。目前,公司与主要原材料供应商均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具有一定的议价能力,并能有效降低缺货风险。
在投标文件的基础上,经过一轮或多轮选择,整车厂将通过提名信的方式提名公司为研发及后续系列订单的供应商,公司最终是否能够取得系列订单取决于是否满足提名信中列出的具体目标:技术规格、满足既定的截止日期(包括原型生产,生产测试,试生产和投产)、定价和质量等。除了提名信中的规定外,能否成为系列生产的供应商还基于整车厂的采购规定以及单独的物流和质量协议。一般而言,开发阶段通常持续一到二年。后续系列订单的持续期则根据项目及合作情况而不同,一般覆盖对应车型的生命周期。
商用车领域全新车型的开发一般是整车厂发出RFQ文件给体系内的供应商,由体系内的供应商针对RFQ提交各自的产品匹配方案,在符合技术要求的情况下,根据价格的高低选择供应商。由于终端市场对座椅的喜好有倾向性,所以整车厂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也需要综合考虑座椅的品牌终端市场接受度,中高端车型一般选择好品牌的座椅,低端车型选择价格实惠的座椅。经过一轮或多轮选择,整车厂将通过签署开发协议的方式确定最终的供应商。全新车型的开发一般会持续2-3年,旧车型改版升级项目一般在12个月以内完成。
公司生产模式分为新产品开发后生产和成熟产品生产。新产品生产需要进行开发验证后转移至生产工厂进行批量生产,存在一系列严格的认证程序,从而保证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新产品项目开发需要经过研发设计、模具开发制作,产品试制及模具改进,产品检测并经过客户PPAP认可之后,方可进行产品的批量生产。成熟产品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客户在项目开发前期与公司商务部签订框架合同,确定购销意向,并每年度和公司商务部签订采购合同来执行销售行为。通常,长期合作的客户向公司提交年度采购计划预测,并且每月发出下月采购计划和后三月滚动预测计划。计划物流部根据销售合同、下月采购计划滚动预测及每月实际收到订单的情况,按照订单缓急程度制定发货时间表;计划物流部汇总后结合成品库存情况滚动编排生产月计划书、周计划书、日计划书,并下发至生产部组织生产。
公司建立了覆盖全球的营销网络,能够帮助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快速实现从研发到销售的转化。同时,贴近客户的销售网点能够提高公司对客户的响应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截至目前,公司在全球20个国家拥有超过80家控股子公司,为多个国家的主机厂客户、一级供应商客户提供汽车内饰件及其系统,以及道路车辆、非道路车辆悬挂驾驶座椅和乘客座椅等汽车零部件。同时,来自全球市场的销售也将增强公司抵御个别地区下游整车厂销售波动风险的能力,保障公司日常经营的持续与稳定。
公司拥有较为完整的产品生产链,产品自制率高,生产成本在行业内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为提高公司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更好地控制生产成本,公司用于头枕支杆及座椅扶手骨架、钣金件生产的冲压模具和用于头枕及座椅扶手泡沫制造的发泡模具全部自主设计和制造,并通过模具的标准化,降低模具生产、更换、维修的难度和成本。公司拥有先进的发泡工艺和配方技术,可根据客户要求自行配制生产所需的头枕泡沫配方,原材料采购相对较为灵活,采购价格相对较低。另外,公司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设有成本考核专员,在进行成本考核工作的同时,持续完善各岗位、各工种的成本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司生产成本的下降。
随着汽车厂商与零部件供应商的相互依存度在逐步加强,整车厂商愈加重视供应商的研发与创新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质量把控能力、服务响应速度以及售后服务能力等。零部件供应商在正式纳入整车厂商全球采购体系前,必须通过严格的资格认证,而该认证程序需要耗费合作双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同时,零部件企业正在逐渐承担起更多的研发任务,需要与整车厂商一起进行新产品的同步研究设计和开发。因此,整车厂商和其供应商在确立了供销关系后,其合作关系将保持相对稳定。
公司多年来致力于汽车内饰件及其系统,以及道路车辆、非道路车辆悬挂驾驶座椅和乘客座椅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对各系列产品的理解较为深入。公司结合客户先进管理体系,形成了与公司业务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高效、简洁、专业性强,能够更好地适应公司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同时,公司还通过系统管理不断革新,实行精益生产方式,完善限额领料制度、控制内部损失成本指标、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减少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报废、返工引起的产品报废损失和工时损失,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和生产效率。收购格拉默后,公司持续推进精细化运营,通过有效激励措施及经验分享,强化降本增效管理。
公司视人才培养为重中之重。公司围绕“岗薪人”循环匹配,以岗位体系、绩效体系、人才评估体系、薪酬福利体系、职务晋升体系为基础,有效识别公司的各类人才,并逐步建立公司“管理、技术、专业”三条线路的人才发展通道,同步完成人才结构和数量的盘点调整,建立有效的人才继任计划和核心关键人才档案。伴随体系搭建完成及逐步深入应用,将有效促进公司从人才引入、人才识别、人才应用、人才培养、人才业绩验证、人才激励的全流程管理,为员工打造一个目标明确、路径清晰、过程透明、奖惩公平的职业发展环境及路径。
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将是行业的发展趋势,在这行业趋势下,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的不断崛起,对传统汽车厂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目前,随着汽车向智能化、科技化以及无人驾驶的发展,造车新势力对汽车的研发周期也不断缩短。相比传统汽车厂商2年-3年的研发周期,造车新势力的研发周期普遍在1.5年-2年左右,以便能更快推出更具智能、科技的新车型,抢占市场先机。研发周期的缩短,要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具备快速反应能力,跟上整车厂商的研发时间。未来,具备快速反应能力、能够快速给整车厂商研发、生产服务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将能打破原有格局,替代反应速度慢的供应商。
汽车座椅产业链大致分为三级,一级供应商为座椅总成厂商,主要采购关键零部件,制造座椅总成,并提供给汽车整车厂商。从全球来看,乘用车座椅行业主要被延锋、安道拓、李尔、丰田纺织、提爱思和佛吉亚等企业所垄断,二级供应商负责座椅系统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如座椅头枕、座椅扶手等配套零部件,三级供应商主要负责二级供应商部分零部件或部分工序的加工,以代工、外协为主。公司乘用车产品所处细分市场为乘用车座椅、头枕、扶手、中控系统及塑料内饰件的制造行业,该行业内因配套车系的不同,存在不同的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国内主要乘用车生产厂家按来源地不同可分为自主品牌、美系、欧系和日韩系等,不同车系的头枕供应商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自主品牌车系的座椅头枕产品主要由数量较多、规模较小的生产企业供应,有些自主品牌厂商也投资建设自己的座椅头枕供应商体系。美系整车厂家的零部件供应商一般为独家供货,其在国内合资的大型整车厂商一般会选择其体系内的合资供应商进行零部件供应,如上海通用的座椅头枕主要由其体系内的合资公司延锋安道拓及其下属子公司供应。欧系整车厂商中上海大众的座椅头枕产品也主要由延锋安道拓及其下属子公司供应,一汽大众座椅头枕的采购体系较为市场化,但供应商在其产品质量、研发水平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获得整车厂商认可后,均能保持长期战略配套关系。日韩系整车厂家的座椅头枕供应商较少,且多为日韩系独资或合资供应商,供应商体系较为封闭。
近年来,为了适应消费者需求,汽车制造企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已成为汽车行业的未来趋势,与此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产品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同时,公司所在市场具有技术快速更新,客户及终端客户需求及偏好不断变化,新产品不断涌现,行业标准不断发展等特点。公司未来能否复制当前的成功表现主要取决于能否继续改进现有产品,以及能否及时研发、推广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新产品需要能够满足客户杂而不停变化的需求、技术的进步及不断变化的行业准则。如果竞争者以更低的价格提供质量相当或更好的产品,公司将受到相应影响。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240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