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 GAME - Online Skill Game GET 300
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绿色工厂、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机器人领域工业机器人产业链“链主”企业、广东省机器人骨干企业,建有广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等人才及科研平台。公司入选“2021中国智能制造50强”“2021工业机器人TOP50”“2023广东省制造企业500强”等榜单。公司坚持“让工业制造更美好”的企业使命,深度研发控制器、伺服驱动、视觉系统三大底层技术,不断打磨以工业机器人、注塑机、数控机床为核心的智能装备,打造以核心技术驱动的智能硬件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工厂整体解决方案,以期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装备服务商。公司在国内已累计服务超过15000家客户,包括伯恩光学、立讯精密002475)、富士康、闻泰科技600745)、华勤技术603296)、歌尔股份002241)、通威股份600438)、隆基绿能601012)、晶澳科技002459)、晶科能源、宁德时代300750)等知名企业。
TE系列电动注塑机:公司TE系列是定位高品质的电动注塑机,射胶与锁模皮带驱动,抽芯、顶针等辅助动作可选配伺服液压控制,具备精密稳定、安静节能、快速强劲、稳定坚固、简单实用等优势。产品锁模力覆盖范围90T-460T,射台可选配高、中、低射速,不仅能替代液压机,还能替代日系高性能电动机,灵活适应各种应用场景。报告期内,TE90、TE120、TE160、TE200、TE240、TE300已完成客户端批量测试,目前均已转入批量交付阶段;TE360经茶饮行业塑料容器标杆客户对产品高速成型及可靠性的验证,已小批量交付;TE460即将实现订单交付。下游方面,公司TE系列电动注塑机在航空连接器、精密医疗、汽车电子、车灯等领域均实现了突破,在精密连接器、LED支架、MIM成型、化妆品及食品包装均实现行业头部企业的合作。
主轴是精准加工的关键,公司具备成熟的主轴设计和制造能力。除常规脂润滑及油气润滑外,公司自研D3直联主轴和M6电主轴采用设计和制造难度较高的环向喷射润滑技术,有效控制轴芯热伸长,可进一步提高刀尖稳定性。此两款主轴前轴颈尺寸均为70毫米,最高转速为20000转,在刚性、刀尖稳定性、高速性等方面实现了最佳均衡,满足高效、高精度和高表面质量零件的加工。公司自研自制的BT40-12000机械式直联主轴、D1机械式直联主轴、D2机械式直联主轴、D3喷射式高速直联主轴、M6混合润滑式高速内藏式主轴等应用于各类数控机床产品中。
公司转台传动方式分为机械传动和力矩电机直驱两种。机械式摇篮转台采用高精度齿轮消隙专利技术,较常规蜗轮蜗杆及滚子凸轮传动具有更高的扭矩输出,精度保持性好,扭转刚度更高;各级传动齿轮设计时经过严苛的磨损校核及优化,使用寿命长,在钛合金、高温合金等高硬度高韧性材质的重型切削应用场景中表现优良。力矩电机直驱转台转速高,响应性能优良。公司转台产品有GMU800用机械式五轴联动摇篮转台、GMU750用机械式五轴联动摇篮转台、GMU750用混合传动式五轴联动摇篮转台、GMU400用机械式五轴联动摇篮转台、HMU140P用大规格机械转台、GMU600用混合传动式摇篮转台、DMU400用全直驱摇篮转台等。
DMU170双摆铣头为偏置式双摆铣头部件,加工干涉空间较摆叉式铣头更小,适用于龙门架构的五轴机床,相比摇篮式、转台式转台,摆头式的五轴机床能承载和加工更大重量的工件。DMU170双摆角铣头的AC两轴均为双牙棒齿轮消隙传动,刚性强,为削弱铣头体的扭转模态,提升模态刚度,特设独有的扭转阻尼机构,减小铣头体的扭转振动。A轴回转角度为±120°,C轴回转角度为±360°,两颗大交叉滚子轴承作为转轴支承,能同时承受很大的轴向力、径向力、倾覆力矩及混合力矩,且回转精度高。双摆角铣头适用于大型模具、汽配、产业机械等相关产业复杂零件的多面及五轴联动加工。
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产品主要结合客户生产工艺需求及布局规划,为其量身定制机电安装、能源管理、环境管理等系统集成工程。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对生产系统的电力、气、水、仓储物料、成品等各分类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并分析生产运行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状况,分解到单位产品,以便进行能耗分析,实现能源在线监控、节能改造及生产数据的互通互联。公司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洁净室工程、大型机电工程、工艺管道工程、特殊气体工程、通风排气环保工程、废水废气处理环保工程、工程设备信息监控、FMCS厂务监控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下业以注塑、精密电子、光伏、锂电等行业为主线,拓展至整个制造业。
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设计团队,紧密结合客户生产工艺需求及布局规划,为其量身定制空气调节系统、动力及照明系统、工作环境参数的监测、消防系统、弱电和通讯系统、人货流系统、工艺管路系统、常温和低温制程工艺水系统、CDA等系统综合方案,通过BIM进行管线综合设计,实现车间集中式配套供应系统的一体化集成,实时监控温湿度、洁净度、压力、物料储量等各项管控指标,并经反馈运算控制对应设施,实现优化运行,使产品能在一个具有良好条件和高度稳定的环境空间中生产制造。
控制技术包括运动规划、轨迹插补、电机控制、驱动器控制、分布式IO控制、EtherCAT总线通信、传感器技术等。公司已具备通用运动控制平台的软硬件全自主研发能力,并推出了集运动控制、PLC控制和网络化控制于一体的运动控制平台。基于该运动控制平台,在机器人方向,推出了TMCR系列机器人控制器,已批量应用于自研SCARA及六轴上,并针对3C和包装行业开发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工艺包;在注塑方向,公司基于分布式架构方案的新一代注塑机控制器,已在TMⅡ、TS系列等液压机上成功应用,此前推出的TMCP系列注塑机控制器已批量应用于客户处,并与自研机械手、模温机、冰水机和三机一体完成了数据的互联互通,可实现机械手跟随注塑机开模精度自行补偿功能。
伺服驱动器作为机器人、注塑机、数控机床等设备的核心动力部件,直接参与运动部件的位置、速度、力矩等状态的控制,是影响设备运动响应速度和精度的关键环节。公司伺服研发团队通过技术引进以及关键算法研发,已成功建立伺服相关产品自主研发的技术基础,包括大功率硬件设计、可靠性产品设计、开放式体系结构、高性能控制算法、液压控制工艺、机器人特定控制方法、高速现场总线通信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基于伺服驱动技术,通过深入市场调研及产品化需求导向,面向多领域应用研发出了多款特色伺服产品,如面向机械手专用的高性价比多合一驱动器;面向液压机应用的高响应压力闭环控制的液压驱动器;面向工业机器人的高性能驱控一体电柜等。公司伺服团队秉承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研发理念,通过伺服控制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和不断突破,努力快速追赶国外先进技术,并成功开始在某些特定领域进行赶超和国产化替代。
视觉系统是指通过数学模型帮助计算机理解图像,根据需求提取图像中的有用信息,告知计算机当前相关数据,计算机发出相应的命令,机构执行确定的动作。公司视觉研发团队攻克了相关性匹配自适应金字塔图像分层、相关性图像配准、指令集加速、OMP加速和数据结构搭建等关键问题,实现了核心算法的突破,为智能装备的自主研发夯实了基础。公司的研发方向以数据、算法、场景落地和解决行业痛点问题为导向,在高精度多目标快速定位、机器人引导定位、缺陷检测、智能打光方案、一维/二维码识别和精密测量方向攻坚克难,实现从加速体系、数据结构与核心算法到工业应用的快速落地。目前公司的视觉系统在客户中大量使用,涉及的应用场景有:视觉定位引导,缺陷检测功能,胶路检测,FPC连接器检测,OCR识别;光电行业的玻璃平板、盖板、丝印检测AOI、插架对位、贴膜对位及检测、上下料机器人引导的多相机对位引导,高精度测量;机器人视觉引导,涵盖SCARA、六轴、DELTA机器人单相机、多相机快速抓取、对位贴合等。
公司生产由各产品事业部负责,生产过程主要分为零部件生产和总装两个环节,其中零部件生产包括伺服、控制等核心零部件生产、钣金加工、五金精密加工、通讯线材加工等,总装环节是将各类部品装配成型并进行整机软件测试及运行性能测试。对标准产品,计划物控部根据销售订单或销售预测下达生产任务,各事业部根据生产任务组织生产;对非标产品,由事业部根据客户实际需求设计方案,出具物料清单,计划物控部再下达生产任务,事业部根据生产任务组织生产。对完成总装的产品进行品质检验,验证产品的功能及稳定性,检验通过后办理入库。在产品送达客户现场后,如需安装调试,公司将在客户现场进行安装、调试,并对客户进行操作培训。
公司销售分为直销和代理。直销由国内销售战区、海外销售战区和大客户销售部负责,国内、海外销售战区负责标准品销售线索收集,通过制定营销规划、销售目标并实施,对所负责区域销售任务(订单、收入、回款等)目标负责;大客户销售部主要专注于大客户垂直深度经营,通过整合全公司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具有综合竞争力的解决方案,以确保公司全产品线在大客户应用目标得以实现。代理主要针对有市场容量但直销覆盖不足的区域,由代理商经营。公司通过参加行业展会、行业论坛、主流行业媒体广告宣传;举办品牌活动:全球客户开放日、双十一机床节、星耀会、星友荟等以及电商网络推广、短视频推广、直播推广;组织客户实地考察、直接上门拜访、客户转介绍等多种方式进行市场推广。
报告期内,公司产品类业务规模及毛利率同步增长,产品类业务规模比重同比增加5.55个百分点,毛利额贡献占比52.88%,同比增加19.2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机器人收入同比增长8.04%,毛利率同比增加5.25个百分点,其中自产多关节工业机器人收入同比增长54.59%;注塑机、配套设备及自动供料系统收入同比增长36.19%,毛利率同比减少1.66个百分点,其中注塑机收入同比增长54.18%;数控机床业务因厂房搬迁导致生产及交付受限,收入同比下降35.94%,但毛利率同比增加4.14个百分点。
其中,工业机器人实现营业收入11,913.39万元,同比增长8.04%;毛利率49.56%,同比增加5.25个百分点。营收及毛利率增长的主要原因系:1)注塑行业需求景气度提升,具备强品牌效应的直角坐标机器人收入同比增长16.26%;2)公司持续收缩低毛利的贸易类机器人业务,同时自产多关节机器人业务保持快速发展,产品线C行业的工艺及应用优势进一步显现,客户认可度持续提升,实现收入同比增长54.59%。
基于拓斯达当前运动控制器平台研发的TMCP系列注塑机控制器,已批量应用于拓斯达TMⅡ、TS和TH系列的液压注塑机上,并已开始在TE系列电动注塑机上进行相关控制和工艺功能的验证。与此同时,实现了与拓斯达机械手、模温机、冰水机和三机一体的数据互联互通,并联合注塑机事业部提出了工序机理念,用一体化开放式的系统实现主机、辅机和自动化操控的融合,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基于分布式架构方案的新一代注塑机控制器,已在TMⅡ、TS系列等液压机上成功应用。
公司新一代面向工业应用场景的运动控制器平台硬件采用多CPU架构,具有通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等优点;底层软件平台采用基于虚拟化技术的实时操作系统、工业中间件和运动控制解决方案,以达到软硬解耦的目的;应用软件平台采用云边端架构,集运动控制技术、PLC技术和网络化技术于一体,并与AI大模型深度集成,支持智能编程和图像循迹等高端应用。报告期内,公司新一代机器人运动控制平台取得技术突破,联合合作伙伴成功实现openEuler嵌入式操作系统在工业机器人控制平台上的实际应用。公司持续推进IT与OT的融合,通过用户、机器人、环境三要素交互过程切入,持续探索AI大模型技术与工业机器人的结合。
伺服驱动方面:22KW、37KW电液伺服驱动器作为专为注塑机系统精确压力控制而研发专用大功率驱动器,控制接口开放,模拟量控制接口简单易用,CAN总线控制接口遵循标准CIA301/DS402协议规范,实现多从站节点高效互联互通;编码器支持标准旋变编码器接口,稳定可靠;内置安全转矩关断STO功能,安全有保障;专业研发团队深入研究内嵌式电机控制算法,转矩脉动抑制,实现转矩、速度、压力精确控制,重复控制精度小于1bar。22KW电液伺服驱动器目前处于客户β测试阶段;37KW电液伺服驱动器项目已通过TR4评审,并完成小批量样机生产。
公司围绕机器人驱动核心技术进行机器人高性能驱控一体电柜研发。以现有模块化样机为基础,软件研发先行,与自研控制器、四轴机器人配套进行功能、性能、工艺等开发、验证及提升;控制器与伺服、扩展IO模块采用EtherCAT互联,降低软件开发风险;交流滤波器、开关电源等模块自研,降低成本和体积;且产品在散热性能与风道免维护方面有明显独特的优势。产品功能性能提高的同时可以降低整机成本,项目已通过TR4评审,正在进行小批量试制。
视觉系统方面:保持更新迭代,分度立体成像技术在AOI检测设备得到应用、脚本功能批量使用。玻璃盖板气泡检测AOI、在线测量AOI目前已经大批量使用,并在A客户现场得到较好的评价,性能超同行。在软件操作简易性上进行了较多改善,比如针对丝印机系统、机器人配套的一键快速标定、多相机标定和设定。深度学习检测模块在AOI检测继续深化,加强了小样本学习功能,及自学习能力。针对一体化控制趋势,公司在2024年上半年开发的集视觉、运控、OEE、机器人控制一体化的高效平台初步成型,并在收集测试大客户得到应用推广,形成了智能一体化控制能力,公司将继续加大相关研发投入,以增强公司机器人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目前,公司的营销力量由“销售战区+大客户销售部”组成,同时由代理商配合完成全球客户关系网络布局。销售战区主要负责各类标准品销售以及当地重点客户关系维护,公司对每位一线销售人员严格要求,针对不同级别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并辅以各类产品的专业培训,整体提升了营销队伍对产品及客户需求的理解能力和服务能力;大客户销售部主要专注于大客户垂直深度经营,通过整合全公司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具有综合竞争力的解决方案,以确保公司全产品线在大客户示范应用目标得以实现,进一步推动市场协同效应。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挖掘各类产品及服务的“根据地”,扎根下业挖掘痛点需求,集中在重点潜在客户、优质客户身上挖掘订单,进行精准营销。公司在全国拥有约30家办事处,200余人的销售队伍,拥有国内代理商及经销商50余家,国际代理商及经销商30余家,海外销售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形成全面、多层次的销售网络,触达客户超过20万家。大客户拓展方面,公司集中力量深挖头部客户需求,有效拓展了伯恩光学、立讯精密、富士康、闻泰科技、华勤技术、歌尔股份、通威股份、隆基绿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宁德时代等客户需求。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自设立以来始终视研发为公司的生命线,研发体系日益完善,核心研发人员队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形成了良好的研发机制和研发团队文化。底层技术研发包括控制器、伺服驱动、视觉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控制器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负责规划和发出指令信号;伺服驱动相当于机器人的“神经和肌肉系统”,负责接收和执行控制器的指令;视觉系统相当于机器人的“眼睛”,负责采集工作环境信息。控制器、伺服驱动、视觉系统属于机器人产业链的上游,底层零部件的技术优势可以为公司产品带来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核心零部件底层技术研发均由具有研究所、产业等综合背景的行业博士专家主导,研究方向涵盖路径规划、运动控制、图像处理、工艺集成、网络通信、人机交互等。目前,公司已自主研发掌握了控制器、伺服驱动、视觉系统的核心底层技术,逐步实现核心零部件进口替代,可保证在同等性能水平的情况下向客户提供更优质、更具性价比的产品。随着核心底层技术的不断积累沉淀、产品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宽,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公司的工业机器人本体包括SCARA机器人、六轴多关节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等系列,产品种类多,能够覆盖3C、新能源等下业客户对通用型自动化升级改造的需求。在数控机床领域,公司的五轴数控机床产品竞争力明显,在国内五轴厂商中处于较领先的位置,且近年来公司在民用领域持续深耕,品牌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在注塑领域,公司自成立以来持续深耕,通过注塑机配套设备积累了大批客户及相应的行业工艺,公司近年推出注塑机产品后实现了快速发展,后续随着产品质量及性能持续优化,公司注塑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持续显现。
在给各行业客户服务的过程中,公司不断积累相关行业工艺经验,随着应用场景的叠加以及生产运营的沉淀,公司的各环节工艺能力将更加成熟,产品性能将持续提升,有助于在行业内进一步实现标准化、可复制化,从而推动公司的智能制造整厂综合业务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最终形成制造业领域独特的竞争优势。在给单个客户服务的过程中,基于对客户生产环境、各环节生产工艺、各类产品应用场景、加工需求等的深入了解,公司在提供产品及服务时可有效节省物料消耗成本、人工投入成本,双向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公司人效产出比的同时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公司拥有一支年轻、有干劲、高度稳定的管理团队,具有十分丰富的行业沉淀及组织作战经验,能及时跟踪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基于前瞻性的视野,敏锐地把握市场机遇。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群体奋斗、群体成功”,只有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才能实现客户价值、公司价值、个人价值共赢的局面。为了促使公司整体业绩提升和战略目标达成,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薪酬机制和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自创立以来已陆续实施了多期员工持股计划及股权激励计划,充分调动了公司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有效地使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员工利益紧密结合,促进公司长期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管理团队对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保持高度一致的认同,核心管理人员专业互补,职责分工明确,管理团队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公司结合自身的成长基因、管理理念,在研发、质量、IT、营销、供应链等关键部门引进了一批在国内制造龙头企业具有十多年从业经验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推进的LTC、ITR等流程体系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管理效率。目前公司整体架构主要分为三层——前台为销售战区及大客户销售部、中台为各大事业部、后台为职能部门,前台、中台、后台协同作战,在管理上做到更加高质、高效。未来,公司还会持续完善事业部以及职能平台的考核及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培养更多中坚力量,从内到外提升组织整体战斗力。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在全国拥有约30家办事处,200余人的销售队伍,拥有国内代理商及经销商50余家,国际代理商及经销商30余家,海外销售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形成全面、多层次的销售网络,触达客户超过20万家。大客户拓展方面,公司集中力量深挖头部客户需求,有效拓展了伯恩光学、立讯精密、富士康、闻泰科技、华勤技术、歌尔股份、通威股份、隆基绿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宁德时代等客户需求。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公司的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应用系统、注塑机及其配套设备、数控机床、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3C、光电、汽车零部件制造等领域,制造业的发展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趋势的关联较为紧密,因此,公司的生产经营将受到宏观经济波动以及下业周期性变化的影响。虽然公司坚持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自主技术创新水平和新产品的研发能力,积极拓展新产品线,扩大下游服务范围。但是,如果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或下业出现周期性变化,仍将会对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公司出现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
2022年末、2023年末、2024年半年度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200,997.94万元、213,182.67万元、154,415.92万元,占资产总额比例分别为30.22%、30.05%、22.59%。其中,账龄在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177,790.38万元、118,018.38万元、87,353.65万元,占应收账款余额的比例分别为82.11%、50.55%、50.75%,系应收账款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司一直重视应收账款的回收和风险控制,对于应收账款的监督及催款执行力度较大,但是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应收账款仍存在不能及时收回的可能性,可能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
公司所在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的竞争能力。在新一轮全球工业革命的引领下,中国制造业特别是离散制造行业已经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和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向人工替代、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产品转型。行业的快速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广泛运用,若公司不能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开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则公司现有的产品和技术存在被替代的风险。此外,如果公司技术人员大面积流失或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公司的核心技术出现泄露,亦将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高素质的人才对公司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公司产品技术含量较高,涉及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计算机运用、工程机械、材料及机械制造等多个技术领域,公司对具备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产品工艺、行业应用等多种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较大;同时公司也需要大批对客户需求、下游制造行业生产工艺以及产品特性深入了解并具备丰富项目实施经验的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此外,公司还需要一定数量技术熟练的焊工、钣金工、钳工等生产工人。目前,国内同时具备上述背景的专业人才资源有限,而企业内部培养相应人才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工业自动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行业内公司对具备上述背景的优秀人才需求日益强烈,如果公司不能建立适合优秀人才职业发展的平台,将有可能面临人才缺失的风险,从而给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